2号站新项目投建马不停蹄 且看动力电池行业的“

2023-05-05 作者:admin   |   浏览(129)
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
  进入2023年,随着加码、续约等举措陆续落地,动力电池企业的布局依旧在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
  2月2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2023年一季度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位列其中。2月27日,2号站注册成形赣锋锂电华东基地动力电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这两个案例是动力电池行业扩充产能大潮的一个缩影。
  乘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东风,作为配套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热度向来只增不减。在这股热浪背后,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着正反两面的复杂状况。
  需求、预期与信心
  事实上,从过去乃至可预期的未来,动力电池企业的扩产步伐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进入2023年,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赣锋锂业等企业相继公布动力及储能电池扩产计划,投资金额动辄百亿元。比如,1月19日,赣锋锂业发布公告,拟在东莞投资建设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同时,子公司赣锋锂电拟与三峡水利、东方鑫源在重庆市涪陵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24GWh动力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百亿元级项目敲定的背后,是动力电池企业“大干一场”的决心。而让企业下定决心的因素,也包括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在已形成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动力电池和储能赛道都特别“卷”,今年开年就非常火热,深圳市政策研究室多次对动力电池产业进行调研。
  据悉,借由规模20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广汽集团计划设立300亿元的广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由广汽资本作为管理人,重点投资的能源生态,将围绕广汽集团“锂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储能”纵向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进行投资。
  为了让金融业更好地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圳市出台了12条举措,涉及支持动力电池企业扩优势、补短板等。今年2月,中创新航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创新航将结合福田区的各项优势,充分发挥在新能源全场景应用及研发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新能源前沿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建设、行业标准建立等工作。
  在四川、浙江等多地公布的2023年重点项目名单中,也不乏动力电池企业的身影。根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3年省重点项目名单,新开工项目涵盖了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等动力电池产业相关项目。
  电池企业的决心,地方政府的重视,归根结底在于对市场的信心。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基于2022年的市场表现,整个行业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抱有很高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告诉记者,动力电池行业的热度很难消退。一方面,由于全球在追求能源安全、汽车电动化过程中,2号站注册成形动力电池产业链暂不能正向形成闭环,而市场预期又在增长;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供需与能源转型中的储能电池有很大交叉部分。
  博弈、问题与担忧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需求拉动、预期高企、政策助推的另一面,是从“零”开始的动力电池产业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从原材料到产业链,从市场到技术,有些已经暴露,有些还未显现。
  现阶段,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最大困扰,莫过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两年的上涨后,今年碳酸锂的价格开始回归理性。这依旧引起了包括动力电池供应商、材料企业、车企等产业链各方力量的博弈,并且这种博弈还将持续。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资源博弈与地缘政治冲突也给动力电池原材料供给带来不确定性。
  动力电池行业的复杂与多变,来源于市场背后的技术驱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动力电池与自动驾驶属于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其中,动力电池技术革新的落地更快一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持续处于变化之中。宁德时代与第二梯队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纠纷”便是佐证。2月21日,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一审判决公布,后者被判停止侵害及赔偿原告宁德时代经济损失3580万元。中创新航表示,将继续向最高院上诉。
  在市场和技术之外,动力电池产业上游的锂矿资源环节也暴露出问题。此前,江西宜春锂矿乱象引发行业热议。据报道,江西省宜春市的部分村庄里,男女老少来到废弃的矿区、山林间,没日没夜地挖石头。有的村民年也不过了,有邻乡人初一来拜年,都没见到人。这里的村民们抢着挖的,就是锂云母矿石。
  长远来看,业界担忧的问题则是产能过剩。去年11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在一场行业会议上指出:“2023年中国本土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下降,加上动力电池企业新建产能释放,随之电池供应一定会过剩。”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再次提到:“对动力电池的投资需谨慎,未来或出现过剩现象。”
  一位车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新能源汽车产销一路狂飙,2023年或迎来一个修整期。曹广平认为:“未来,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与油气产业的发展,有相似性、也有区别。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电池材料不是能源而是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动力电池产业最终会形成循环。”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回收利用正在成为产业未来需要面对的议题。
  泡沫、增速与竞争
  从全球市场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动力电池产业都正在处于上升期。不可否认,当下出现的问题,有些能够依靠市场力量调节,有些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介入。
  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需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000~1200GWh,而目前包括电池供应商、车企和其他跨界企业的产能规划已达4800GWh,是前者的4倍。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并不只面向国内,还要面向正在迅速增长的海外市场。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告诉记者,整个行业对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包括对电池、碳酸锂等的需求量基本都有预期。换句话说,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增长并非盲目,而是在可控范围内。
  事实上,经过此前十多年的发展,动力电池行业的“泡沫”正在逐渐被挤掉。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站稳脚跟的市场。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伴随电池产业化逐步成熟、电动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电池企业未来竞争或将由制造工艺端、成本端的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综合竞争,电池企业逐步完善采矿-选矿-冶炼产业链布局,并通过保供、包销协议以及战略合作保障原材料供应,有助于防范供应链风险、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
  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也是今日不同往昔。此前,“洛阳政研与改革”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犀利发问:曾为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的中航锂电,为何起步于洛阳,壮大在常州?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抓“风口”产业的过程中,经验与教训并不少。只有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分工明确,“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才能真正推动动力电池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