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站机动车检验检测行业“内卷”因素分析
2023-06-23 作者:admin | 浏览(96)
汽车产业已经涌进万亿级经济活动阵营,是继房地产之后拉动经济内循环的主要产业之一,既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又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机动车检测作为整个消费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为政府公共安全监控和车辆使用、维修提供服务。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2亿辆,其中汽车3.15亿辆。机动车检测实施价格市场化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较大幅度攀升,促使民间闲置资本涌入机动车检测市场,导致机动车检测机构从2014年的3200多家,猛增到2022年的34000多家。市场快速扩张打破了供需平衡,低价战成为内卷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带来内在的质量体系运行内卷,不实检验和虚假检验乱象丛生。
2号站铸锻件零部件如何遏制行业内卷,有效抑制不实检测和虚假检测,使之回归设立制度时的初衷,已经成为摆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
从机动车检验检测制度的沿革观察诱发行业内卷的因素
1987年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地车辆管理机关开始兴建机动车安检站,汽车综合性能检验站也开始兴起,基本都是政府部门出资,仅是为满足行政监管需求。到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机动车检验检测开始实施社会化,并纳入计量认证管理范畴。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法规及标准体系初步构建,开始从法律层面上确立起了现代车辆检验制度,车辆管理机关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开始退出机动车检测经营,结束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历史,回归政府管理职能。200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2006年87号令),2009年修订后又颁布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第121号令),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正式纳入计量认证管理的范畴。至此,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开始全面开放,相关配套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陆续制定与调整,明确了机动车检验机构准入条件、资质审批、监督检查等,开启了依法推进机动车检验检测的工作的新格局。
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占有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绝对大头,对机动车检测市场需求端贡献率是第一位的。
2号站铸锻件零部件2014年公安部出台了六年新车免检政策,7座以内小型私家轿车免予上线检测,2022年发文再次优化调整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9座含9座以下,面包车除外)、摩托车检验周期。对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3次调整为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并将原15年以后每半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对摩托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5次调整为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10年以后每年检验1次。市场供给明显萎缩,检测行业呈现出“买方市场”趋势,检车排队现象不复存在,检测价格也开始回归,从高毛利率瞬间变成了供给过剩的微利行业了,并带有较高的行业风险。根据测算,2022年全国平均每家机动车检测站仅占有年均5000辆左右应上线检测的车辆资源,为维持生存争抢有限检测车源的内卷在所难免,否则年度营收远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难以支撑其正常运转。
从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价格的衍生变化观察内卷的因素
机动车检验检测制度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2018年之前,我国对机动车检测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具体收费标准由辖区物价部门制定,检验机构不准擅自涨价或降价。市场的开放和资本的介入为机动车检测价格市场化埋下了伏笔,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截止201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17亿辆,检测站数量为6900家左右,每万辆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量约为0.33个,同期日本每万辆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量约为3.1个,美国为2.5个,欧洲为2个。因此机动车检测行业被看好,加上2018年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东、青海等地车辆检测收费陆续由政府定价调整为由市场调节价,各地普遍出现涨价潮,小型汽车单车检测收费涨幅在150元左右。以吉林省为例,刚刚开放市场时检车价格为90元/辆,后来尾气排放检测也允许收费了,价格调整为150元/辆,而价格管制开放后行业自行调整为280元/辆,涨幅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大量民间资本盯上了现金流好、利润相对丰厚的机动车检测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机动车检测站数量迅速暴增,供需平衡被打破,原本供给短缺的机动车检测市场立刻转为供给过剩。